分享腾讯大辽网
2010年,全国30-49岁与0-29岁人口之比为1.39,东北为2.09,属全国最高,这就意味着再过20年的2030年,东北50-69岁与20-49岁人口之比,在全国也会是最高,老龄化届时将非常严重。
这个数据也不禁让人疑惑,东北的年轻人都去哪儿了?他们为什么要离开东北?
考上外地的大学,毕业后不愿意回东北的现象是普遍的。网友“一只耳”在文章中写到:“作为一个辽宁人,考大学时我选择了一个武汉的211高校,高中同学大多数在北京、上海、西安这样高校集中的地方,还有5分之一的人选择了出国,如今毕业后一部分留在了国外,有几个留在了北京,有几个女生倒是回去了,而我却留在了浙江。”
东北考出去的不愿回,在东北上大学的也留不住。今年5月,标准排名(中国)研究院发布的一项全国大学生毕业统计表明,辽宁两所“高薪大学”有四成学生流向北上广,其中大连理工大学有36%的毕业生到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一线城市就业,大连海事大学则有38%的毕业生外流。
在海南三亚,除了人们熟知的“候鸟老人”外,几乎各个行当都有来自东北的身影,开餐馆、开旅馆、开出租、开公交、卖房子……数量达到几十万。而在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,每逢节假日,最为紧张的就是去往东北方向的火车票。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,东北净流出的人口中,主要去向就是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。
20-64岁劳动力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引擎,如果缺乏年轻人,经济上行将更为吃力。在2010年时,东北的人口结构是两头少、中间多的纺锤形,但是伴随着超低的生育率和年轻人口的流出,纺锤形将很快变成倒三角形,这不仅将加速东北的老龄化,还将使东北失去优秀的劳动力和有购买力的消费者。
一个我们不愿意面对的问题是,为什么东北留不住人?
首先是就业岗位不足。目前,东北的国有企业占经济的总量已经从2000年前后的三分之二以上,降到50%,但仍高于全国30%的平均水平,可是,这些国企并没有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。而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民营企业,在东北举步维艰。《财经》杂志曾报道,原辽宁省委书记王珉发现,辽宁部分部门、官员在招商引资之后,动辄“关门打狗”——以各种理由对民营企业进行罚款。多个开发区官员表示,不少为辽宁国企配套的南方中小企业,或撤资回乡,或转战他地。
其次是东北的经济结构过于依赖投资。2013年投资占到东北GDP的65%,几乎较十年前翻番,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%。投资虽然能带来经济数据的增长,但普通百姓并不一定会从中直接受益。更何况,距离东北较近的日本、韩国,与中国对外贸易的体量都在缩减。受到中日关系的影响,2014年前三季度,日本在辽宁的投资同比降低33.5%。韩国投资仅为日本的三分之一,而且降幅更大。
更为直接的问题是“钱”,2014年辽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820元,吉林省为23218元,黑龙江为22609元,都仅仅是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167元。在岗的平均工资则差距更大:2014年辽宁全省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8190元,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9110元,月薪在约为4000元。而全国的这一数字是36390元和56339元,从绝对值来看,不仅不如北京、广东这些发达地区,甚至还赶不上中西部的青海、宁夏、内蒙古、山西等地。
除了经济因素,社会因素也促使年轻人主动或被动离开东北。比如,东北人曾深受体制影响,造就了全中国最讲求人情关系的社会,找工作的核心不是能力,而是关系。以大庆油田为例,如果家里不是市政或者油田的,等待年轻人的就只有待业这一条路,很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出外打工。
至于创业,在东北似乎也很难行得通,随着人口的流失,东北的商业环境更不容乐观,初创且没有任何背景的小微企业需要面临太多无法承受的成本。
因此,新一轮东北振兴计划能否创造更多就业岗位,提供更开放的创业创新软环境,推动现有产业升级、职工工资增长,从阻止人口流出到吸引人才回流,才是观察东北今后经济走向的关键。